English

静悄悄下岗红火火开张

1998-03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李可人 我有话说

铁路的“铁饭碗”终于不“铁”了。

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哈尔滨铁路局绥化地区12个单位中,共有1000多名职工下岗,占职工总数的10%。没有上访、没人滋事,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。近日,记者对该地区机务段、工务段、车辆段3个超员严重的单位进行调查发现,下岗人员基本实现了再就业,收入也较原岗位有所增加,这些单位通过减员,每年节约资金500余万元。

下岗再就业的工作为什么这样顺利?他们采取了哪些办法?

主动型减员:减轻下岗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,增强他们进入社会劳务市场的信心和能力

今年初,绥化工务段举行1997年度劳模表彰大会,在主席台上就座的4名停薪留职人员格外引人注目。其中一个叫鲁占斌的小伙子还做了典型发言,介绍自己经营小百货批发的艰辛和喜悦。

这个段的领导班子认为,减员不能搞一刀切,不能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,要努力启发职工转变择业观念、动员富余人员主动下岗自谋职业。他们规定,凡签订合同,进入社会劳务市场的人员,仍视为本企业职工,政治上可以参加先进评比,经济上支给高于地区最低生活费的补贴,生活上发给在岗职工的一次性福利,凡外出经营不利、就业无门的人员,可提前申请解除合同,回单位待岗。

有了单位发给的“救生圈”,职工的胆子大了,到目前为止已有91名职工主动提出了下岗申请。

为了保持外出劳务人员的稳定,段领导班子还定期对这批人进行走访,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和思想状态,使他们随时能感觉到集体的关心和帮助。

安置型就业:利用转岗和分流手段,使下岗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

去年初,绥化机务段实行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转型,有300多名火车司机下岗,机务段发动全体职工献计献策,寻找再就业门路。一名车间主任在搞社会调查中发现,绥化市冬季取暖的锅炉房几乎都聘用临时工操作,技术差,责任心弱,居民怨声载道。他向段领导班子提出,组建面向社会的物业公司,占领供暖劳务市场。现在,这些下岗的火车司机们重操旧业,又干起了烧锅炉、修暖气的老本行。由于业务熟练、责任心强,深受用户称道。段长王福德介绍说:社会的劳务市场很广阔,让下岗职工再就业并不难,难的是企业领导者墨守成规,不能及时转变观念,使减员措施不能顺利实现。

效益型创收: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,变“包袱”为财富,为“翻跟头”的职工铺垫子

经抽查,有30%的职工在优惠政策和改革形势的催动下,有下岗另谋职业的愿望,只因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踌躇。绥化车辆段有个叫李长庆的工长,玩电脑出了名,维修家电的技术很高。段领导班子经过研究,为他贷款10万元,让李长庆带领3名青年女工办起了电子器材经销维修处,开业仅3个月,就实现利润2万元。段党委书记黎海茂认为,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超员的“包袱”也能变成财富。领导的责任就是为富余人员改善环境,创造条件,加速这种转变的尽快实现。去年下半年以来,车辆段为下岗职工发放了40余万元贷款,兴办了养猪场、农机具加工厂等创利企业,共计分流了近100名职工,每年可望创利20余万元。

据粗略统计,目前绥化地区的铁路单位共计创办了近百家多种经营企业,有900多人在其中从业,利润总额可达200余万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